年届70的任正非,被称为中国最有魄力、最具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明白了“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于十年文革中坚守住“为知识而奋斗”的信念,在不惑之年用两万块钱创建了日后改写世界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华为,于二十多年间写下多篇对企业界影响极大的文章。在这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世界里,任正非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造就了一个具有国际性地位的企业,成为众多管理者的偶像,却始终避开媒体的聚光灯,留给外界无数的猜测和臆想。
2014年,他首次公开面对国内媒体,打破神秘。在经受了无穷的磨难与历炼之后,这个古稀之年的男人,即便满脸皱纹,也依然活得像个战士。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在20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拥有通信设备领域最全的产品线,包括无线网接入、固定网接入、传输设备、数据通信、电信领域的能源与基础设施,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云计算和终端产品,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技术创新和国际化拓展在中国首屈一指。
有人将华为的发展历程比作“中国改革开放的浓缩精华版”,称其“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创新所在,所体现的是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的强大力量。”华为也确实一直秉承着有中国特色的艰苦奋斗式精神,为了让网络覆盖全球,数万名华为人正奋斗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没有神秘面纱只有满脸皱纹
中国企业界从来不缺明星,不论是九年前收购IBM的联想,还是两年前并购AMC的万达,无疑都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耀眼标志。在这条成长为全球性公司的道路上,一代代的企业明星更是前赴后继,充满自信地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唯有一家企业与众不同——从创建之初到现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始终隐居在光芒背后,保持着神秘和低调。
这家企业就是华为,公司总裁正是其创始人任正非。在公众眼里,华为被认为是唯一一家能够在国际主流市场,与国外厂商进行正面竞争的中国企业,有评论说“即便是声名显赫的思科,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也是头痛不已。”然而除对手外,华为也是一家让所有媒体工作者同样“头痛不已”的企业。在媒体人眼中,任正非和他所创的华为是出了名的难以打交道,简直就是不通人情。
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央视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任正非作为候选人之一屡次拒绝评选和领奖。央视曾委托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亲自去说服任正非出席,但最终还是被拒绝了。央视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被称为中国经济界的“奥斯卡”,但很显然,任正非并不想当演员。
2006年,“中国品牌领袖年会”拒绝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任正非参选,面对媒体对此话题的大肆炒作,年会执行主席王齐国出面强调:“拒绝任正非先生参评2006’中国品牌领袖年会的所有奖项,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弃奖。他放弃了“2005’中国最佳品牌领袖”的大奖。”——是的,任正非先生对所有的领奖活动都不感兴趣,而他不感兴趣的远不止于此。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曾在一期电视节目中回忆,他曾经和深圳市的市长、副市长几次到华为去参观考察,华为最多会派个副总裁接待,有时甚至只是市场部或品牌部派一些人出来陪同,任正非从未露过一次面。
当年SMG第一财经频道的记者朱韶民,想要深入采访华为思科知识产权纠纷,光是联系华为就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朱韶民称这是他所有采访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次联系和邀约”。而当他终于与华为取得联系后,却被公关人员告之:“采访任正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似乎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更何况是电视台的记者专访。”最后不得已,朱韶民带着摄像直接杀奔到深圳去采访华为,与公关负责人软磨硬泡了一两个小时,但仍然被拒绝采访任正非,负责人最后跟他们说:“实在不行就让你们拍点空镜头吧,这已经是破例了。”
还有一年,摩根史坦利的一位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带领一班人马去到深圳专门拜访华为,希望能够给华为一点投资,理由是他的资金非常雄厚,有3万亿美金。任正非听了下属的汇报后淡然回复:“我们没必要去见这种投资者。”
通信大佬任正非很少会给谁面子,就像他也绝少会为华为打广告一样。或许在任正非心里,认真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华为给世界最好的广告。能为中国民族企业争点儿光,就是他给所有人最大的面子。
因为常年避见媒体,外界对于任正非和华为就更加好奇。
一位华为的员工说任正非脾气很坏,是她见过最为暴躁的人。她经常看到一些干部被任正非骂得狗血喷头,尤其是高级干部。“有一天晚上,我陪他见一位电信局局长,吃饭吃到9点。在回来的路上我问他回公司还是回家,他说回公司,有干部正在准备第二天的汇报提纲。我陪他一起回了公司。到了会议室,他拿起几个副总裁准备的稿子,看了没两行,‘啪’地一声扔到地上,说‘你们都写了些什么玩意儿!’于是骂了起来,后来把鞋脱下来,光着脚,像怪兽一样在地上走来走去,边走边骂,足足骂了半个小时。”
但在另一些员工的眼里,任正非又像是一个体贴的家长。“有一次,他发现非洲员工生活的地方都是蚊子,经常被叮得满身包,他就在去美国的时候,专门买回来一种军队用的驱蚊器,先是自己做试验,然后又拿到非洲去用。”
而当面对客户时,任正非的表现更像是一个谦恭的推销员。有一年华为在文莱办了一个客户大会,酒店门口站着一个人,手里拿了一大叠名片,每一个客户过来,他都要上去跟大家说一声“我是华为的,请多关照。”然后递给人家一张名片。当时去参加的客户有大的电信运营商,也有一些非常小的供应商,大家拿到名片以后都吓了一跳——这张名片上面的名字就是任正非。
如此众多的面孔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任正非。
市面上关于剖析华为的书籍不胜枚举。在外界眼中,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不仅是掌舵15万员工的成功企业家,更是商界领袖膜拜的灵魂人物,就连柳传志、张瑞敏这两位中国企业界的顶峰人物都表示过非常钦佩任正非。正因如此,这些年人们一再试图揭开蒙在任正非和华为脸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一探其真实模样。
但最终,揭开这层面纱的人却是任正非自己。
2014年6月16日,一向低调神秘的任正非,首次在华为内部的“蓝血十杰”表彰大会上公开邀请国内媒体,对于媒体提出的关于公司管理理念、价值观、管理哲学、股权、接班人等多个问题,均毫无保留地一一作答。此次亮相在业界引起不小轰动——面纱终于揭开了,一向低调的任正非终于不再低调了。其实早在2013年,任正非对于媒体的态度就已经有所转变,他接连在法国、英国和深圳接受媒体采访,公开表达自己的企业管理思想以及一些业界关注的敏感话题,向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华为”。对于这种转变,任正非解释到:“华为走到今天,一直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也一直在不断的开放、妥协。外界关于华为公司内部的各种猜测,华为公司在舆论中的神秘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华为公司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与效果,所以我们决定逐步开放,透明,让大家看看华为神秘面纱背后的‘小黑屋’到底是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
对于外界给他定义的“神秘形象”,任正非也调侃到:“我没有什么神秘面纱,只有满脸皱纹。另外,我觉得我还很年轻,还是个70后。”不可否认,这个满脸皱纹的老头确实如他所讲的那样精神矍铄,斗志昂扬。而华为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或许也正是与他这种喷薄而出的斗志密不可分。
任正非近照
不奋斗就没有出路
1944年10月25日,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父亲任摩逊,当年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尽职尽责了一生。母亲程远昭,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陪伴丈夫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
任氏一家共有兄妹7人,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任正非父母那点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氏夫妇虽然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坚持让任正非去读书,去追求知识,即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也依然坚持“从牙缝儿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上学。任正非的母亲曾在他年幼时讲过一个希腊大力神的故事。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生前完成了十二项英雄伟绩,被升为武仙座。此外他还参加了阿尔果斯远征帮助伊阿宋觅取金羊毛,解救了普罗米修斯。这个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大力神,令少年时期的任正非无比崇拜。后来他又崇拜上李元霸、宇文成都、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奉为人生警句。
贫困的生活经历和英雄主义情怀的滋生让任正非弄懂了奋斗的意义。
他拼命学习,19岁时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大学(工程学院)。这期间他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以及三门外语,他始终记得离家时父亲对他的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深知这些话的分量,为了知识而奋斗成为他当时唯一要做的事。
进入部队之后,任正非又开始钻研技术。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成为了部队里的技术尖兵。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他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那一年,他33岁。
如果只是按照常规的命运轨迹往下走,中国极有可能会多出一位工作努力的科研工作者。但命运却往往不会给出一条笔直宽阔的道路,让你一直向前走,而是会将你置于丛林的岔路口,由你选择接下来的人生。
在创立华为时,任正非已过不惑之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正是一个“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刻。“不惑是什么意思,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环境变动缓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个尺度。而我进入不惑之年时,人类已进入电脑时代,世界开始疯起来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我突然发觉自己本来是优秀的中国青年,所谓的专家,竟然越来越无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学习,时代已经没时间与机会,让我不惑了,前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任正非最初到深圳时还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或者搞点科研,“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早已被时代抛在垃圾堆里了!”他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为了能在这个新时代里生存下去,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朋友一起凑了21000元,创立了一家代理通信产品的公司。他为公司取名“华为”,意为“中华有为”。在创立最初的那两年,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彼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1992年,他将华为的全部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
这个决定对于公司而言无疑是在冒极大的风险,但任正非仍然选择孤注一掷。他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言语间充满了悲壮。事实上,这次的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而“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期间,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还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让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终占领城市,将国内市场一点一点地夺了回来。
1997年,华为将脚步迈向了俄罗斯。这是华为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也是一场注定艰难的国际之旅。当时的中国产品在俄罗斯普遍面临信任危机,但最终华为还是凭借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客户,在海外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口碑,这也成为华为拓展海外市场的一枚重要砝码。
2004年,华为在全球已进入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占到总收入的40%。ADSL市场份额全球第一。2004年中国信息企业百强中,华为以销售额名列第七,利润列第一。2004年12月8日,任正非随同国家总理温家宝出访欧洲,与荷兰TELFORT公司签订了一份2亿欧元的移动通讯建设合同,中国电信业第一次打进了荷兰市场。此后,华为又继续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加快了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步伐。
2008年,华为首次在北美大规模商用UMTS/HSPA网络、为加拿大运营商Telus和Bell建设下一代无线网络,全年共递交1737件PCT专利申请,位列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头名,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2009年,华为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成功交付全球首个LTE/EPC商用网络,获得的LTE商用合同数居全球首位;2010年,华为在全球部署超过80个SingleRAN商用网络,其中28个已商用发布或即将发布LTE/EPC业务;2011年,华为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2000万部,并以5.3亿美元收购华赛,整合成立了“2012实验室”,发布HUAWEISmartCare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囊获6大LTE顶级奖项。
2012年,华为在芬兰新建研发中心,在法国和英国成立了本地董事会和咨询委员会;在3GPPLTE核心标准中贡献了全球通过提案总数的20%;发布业界首个400GDWDM光传送系统,在IP领域发布业界容量最大的480G线路板;和全球33个国家的客户开展云计算合作,并建设了7万人规模的全球最大的桌面云;推出的AscendP1、AscendD1四核、荣耀等中高端旗舰产品在发达国家热销。
2013年,华为的欧洲物流中心在匈牙利正式投入运营,辐射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国家;作为欧盟5G项目主要推动者、英国5G创新中心(5GIC)的发起者,华为发布5G白皮书,积极构建5G全球生态圈,并与全球20多所大学开展紧密的联合研究;华为对构建无线未来技术发展、行业标准和产业链积极贡献力量,400G路由器商用方案得到49个客户的认可并规模投入商用;华为还率先发布了骨干路由器1T路由线卡,以及40T超大容量的波分样机和全光交换网络AOSN新架构,持续领跑全球LTE商用部署,进入全球100多个首都城市,覆盖九大金融中心;此外,华为还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网络架构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满足云计算、BYOD、SDN、物联网、多业务以及大数据等新应用的需求。这一年,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获得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球TOP3,其中旗舰机型华为AscendP6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华为手机品牌知名度全球同比增长110%。
华为的崛起让世界刮目。
外界形容任正非是商战场上的“斗士”,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评价任正非“在最激烈的商战当中,体现了我们中国军人传统的战斗精神。”任正非自己也会不断忠告所有华为人: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决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任正非说,这些年华为一直坚持不上市,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上市会造富一大批公司员工,让员工越来越怠惰,从而失去奋斗者的本质色彩,失去生存的斗志。
他要做的,是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带领企业处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亦如克劳赛维茨《战争论》中所说的那样,他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
强者生存论
2005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出版了《世界是平的》一书,迅速成为全美最畅销的商业图书。弗里德曼在书中写道:“当我还是孩子时,我的父母常常对我说,‘汤姆,把你碗里的饭吃干净,别忘了中国人正在挨饿!’而现在,我对孩子说的是,‘孩子,去做你的作业,别忘了中国人正对你的工作岗位虎视眈眈。’”
要生存,就要将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可怕对手,这就是商业世界的强者逻辑。
华为亦是如此。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评价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时代周刊》也曾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美国《新闻周刊》更是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也发出感慨:“任正非几乎是中国最有静气和最有定力的一个企业家,但他能按照企业发展、企业生存本身应有的逻辑,把华为做成一个世界级企业,并在和跨国公司产生不可避免的对抗性竞争时,能屡屡获胜,这是特别可怕的。在国际商界看来,华为是中国企业里一家特别可怕的企业、非常难以对付的企业。”
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一些声名显赫的国际巨头都感到了刺眼的压力。但在强悍的光芒背后,华为人所曾经历的坎坷与磨难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何守好这来之不易的江山,捍卫华为的天下,是任正非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事。
纵观历史风云,一代代王朝交迭更换,犹如云烟。即便是在商业江湖里,一家家企业的崛起和倒下也只在瞬息之间。任正非把这一切看得很清楚。他知道许多公司垮下去,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机会太多、选择太多。在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前,许多公司都只会被一时的冲动和狂热牵着走,最终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只有那些特别冷静的战略制定者,才能看出哪些是装扮成陷阱的机会,而避开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任正非有自知之明。
2000年,正当华为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一年后,任正非考察完日本后,又在企业内刊《华为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北国之春》的文章,讨论了日本在经济停滞不前的大坏境下,日本企业是如何发展的。他在文中写道:“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任正非笃信,只有华为人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华为才会有出路。这并非外界所定义的“危机管理”,它只是任正非对于生存、对于未来的假设。如果有一天,华为面临即将“冰海沉船”的灾难,那么能救华为的,也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他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任正非时刻警醒自己和所有华为人:华为的冬天随时都可能会来,我们绝不能成为那些躺在荣誉展板上不愿醒来的人。
正是这种对生存的渴望让任正非将目光投向远方:在别人还在做代理的时候,他倾其所有搞自主研发;当华为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的时候,他又开始抢滩海外市场;在IT泡沫破灭、华为集体信心低下的时候,他召开董事会强调在冬天里面改变格局,成功带领华为度过了电信业寒冬并在3G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马丁·科尔在《最伟大的力量》一书中说:“每个人都拥有一种伟大而令人惊叹的力量。只是有的人善于挖掘和发挥这种力量,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挖掘不出。”任正非就属于前者。出生于特殊年代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他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回忆自己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却只能用米糠充饥。他说自己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也让他真正理解了“活下去”的含义。正因对“活下去”拥有强烈渴望,让后来的任正非生成了一套独有的生存哲学,并成功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为文化。
曾有对手形容华为人的眼睛都是红色的,这恰好符合了任正非的著名论断:“当今世界的科技进步已走过了爱迪生时代,不可能依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改变整个世界。所以,只有形成狼性文化的创新团队,才能使企业走向成功。”所谓“狼性”,就是“哪儿有肉,隔老远就能嗅到,一旦嗅到肉味就奋不顾身。”而在冬天,当一群狼踏着积雪寻找猎物时,它们最常用的一种行进方法是一匹挨着一匹单列行进。领头狼的体力消耗最大。作为开路先锋,它在松软的雪地上率先冲开一条小路,以便让后边的狼保存体力。领头狼累了时,便会让到一边,让紧跟在身后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这样整个狼群都可以保持昂扬的斗志。任正非看到了狼身上这些优点,并聪明地将其运用企业竞争和管理中,华为内部的轮值CEO制度正是如此。
“每个轮值CEO在轮值期间奋力地拉车,牵引公司前进。他走偏了,下一轮的轮值CEO会及时去纠正航向,使大船能早一些拨正船头,避免问题累积过重不得解决。作为轮值CEO,他们不再是只关注内部的建设与运作,同时,也要放眼外部,放眼世界,要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运作,趋利避害。”任正非认为,群体奋斗的意识,要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败也是这一人的制度好得多。他知道,面对狼群,就算是最凶猛的雄狮和豹子也会退避三舍。华为要想不被饿死,要想战胜雄狮和豹子,要想在通信业这片肥沃的草原上驰骋,就要让内部紧密团结,让所有人都充满斗志,像狼一样与对手拼杀。
除了崇尚“狼性文化”,任正非还倡导“乌龟精神”——既要有专注的定力和坚韧的耐力,又要有强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陆能爬、遇水能游,寒热不侵,几口海藻就吃个小饱,亿万年长跑下来不断进化,超越了恐龙等大小伙伴,也超越了自己。
任正非借用这种精神来说明华为人奋斗的理性。“我们不需要热血沸腾,因为它不能点燃为基站供电。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一切要以创造价值为基础。”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风险的时代,没有谁能准确地预测和把握未来,华为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续不懈的努力奋斗,将数十年的坚持聚焦在信息管道的能力提升上,专心致志,找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不把华为的巨轮拖出主航道。
这些年,华为不断地加强企业管理。除了灌输核心企业精神,其中还有重要一环就是例行的民主生活会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恒定主题。在民主生活会上,自我批判从高级干部开始,提的问题都非常尖锐。任正非认为,自我批判是拯救公司最重要的行为,“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里爬出的是圣人,只有这种自我纠正的行动,才使公司这些年健康成长。”他还说,“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提升公司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华为要通过自我否定、使用自我批判的工具,勇敢地去拥抱颠覆性创新,在充分发挥存量资产作用的基础上,也不要怕颠覆性创新砸了金饭碗。”因此,华为规定,凡是不能做到自我批判的干部都不能提拔。
“这个时代前进得太快了,若我们自满自足,只要停留三个月,就会注定会从历史上被抹掉。正因为我们长期坚持自我批判不动摇,才活到了今天。”如今,华为董事会成员都是架着“大炮”炮轰华为,中高层干部都在发表《我们眼中的管理问题》,任正非会亲自修改他们的每一篇心得,并鼓励大家在心声社区上发表批评,他坚信只有这样做,公司才能不断优化自己。
这几年,任正非面对外界对于华为接班人的质疑,也一再反复说明:虽然儿子任平和女儿孟晚舟均为华为董事会成员,但“所有家人永远不会接班华为”。他一再声明,华为能把十几万员工团结起来就是有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基础就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华为一贯的文化,就不是走家族发展的文化。华为公司有近7万的员工持有虚拟的受限股,他们将集体决定公司的命运。
在2013年的“董事会自律宣言宣誓”大会上,华为定调目前的管理重点是防止腐败。任正非认为,公司最大的风险来自内部,只有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努力营造一种氛围,才有利于大家团结合作。他一再强调:华为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在华为公司的未来前进中,能够阻止我们的就是内部腐败。
此外,在华为还有一项硬性规定:每年销售额的10%都会被投入研发。起初,这一提议遭到了专家组织和公司高管的反对,但任正非最后还是把它写进了《华为基本法》。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坚持是对的。现在华为是中国企业中发明申请最多的企业,也是发展中国家申请国际专利最多公司之一。公司内部有一面让华为人引以为豪的专利墙,上面挂满了各项专利证书。仅2005年一年,华为就申请专利2000多件,并在2007年,成为全球第四大专利申请公司,仅名列松下电器、飞利浦和西门子之后。任正非知道,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不会让对手掐住脖子,所以他绝不能坐以待毙。
在华为刚刚发展那几年,他曾大胆放言:“十年之后,世界通信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当时,中国的通讯设备还都是国外产品的天下,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过,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皮包”公司,会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业界老板们对这等大言不惭的放话颇为不屑,都等着看华为的笑话。而如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建业和守业,华为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在强调安全和技术的通讯设备领域,华为更是跻身国际一流行列,为全球50家顶级电信运营商中的31家提供服务。当初的壮志豪言直到今日仍言犹在耳,那些曾经冷笑华为和任正非的人如今都敬让三分。
“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任正非正以一个强者的姿态,书写商业界的生存法则。
华为在瑞典设立的研究所
中华当有任正非
著名财经作家程东升曾评价任正非和华为:“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不仅仅因为它用10年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而是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从产品营销到技术营销再到文化营销,华为做得有条不紊。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他认为,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而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
回看任正非的人生,一路从最低谷走到被人仰望的高度,历经无数冷暖。但他始终处于静观自省的状态,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发表自己的笺言。无论是对“冬天”的忧患还是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他的文章都对企业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如程东升所说: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
而除却思想建设,任正非在担当企业责任方面也从未怠惰。
他不惜重金去培养知识精英。早在1997年,任正非就率领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创立了“寒门学子基金”,希望能满足那些想读书却又读不起书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求。2008年,华为又启动了“通信未来种子”项目,用来帮助培养本地ICT人才,并帮助人才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掌握行业发展所需技能,推动知识转移。该项目已在全球26个国家实施,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泰国、孟加拉、菲律宾、巴西、智利、阿曼、阿联酋、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摩洛哥、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已使超过10000名学生受益。华为致力于运用通信技术改善教育环境,使更多年轻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还与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通信技术和知识的普及,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人才,实现ICT知识传递,增强人们实现数字化社会的能力。
2014年,华为在马来西亚国油大学(UTP)建立华为大学教学实验室(HUTL),也称UTP-华为通信实验室(UHCL),主要负责落实双方的培训研发战略,同时也帮助在校大学生和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生提高技能并掌握行业相关专业知识。此外,华为还在波兰支持教育部在789所学校推行“SchoolwithClass2.0”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又在匈牙利设立了华为“未来创新领袖奖学金”,资助高校优秀学生。任正非相信,教育是创造机会的关键,教育可以使运营所在国家持续和公平地发展。与此同时,他也深知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华为所要做的贡献远不止如此。
华为在墨西哥设立的培训中心
“每个人都应在保护世界环境资源中发挥自身作用”是任正非一直强调的观念,这些年华为一直秉承“绿色通信、绿色华为、绿色世界”的理念,积极寻求机遇,与合作伙伴共同实施绿色环保项目,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华为还致力于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华为澳大利亚与“TourdeCure”基金会合作开展活动,支持社区抗击癌症项目;华为尼日利亚支持Nungtso慈善基金会,帮助欠发达社区改善条件。
2014年3月,华为赞比亚在首都卢萨卡举办大型慈善支票捐赠仪式。超过29个慈善机构收到来自华为的捐赠,总额超过45000千美金。所赠善款是华为去年与卢萨卡妇女俱乐部合办慈善晚宴募集而来。受赠的慈善机构涵盖社会公益的各个方面,包含社区医疗条件的改善、社区用水、边远地区学校设施更新、孤儿救助、残疾人保障等。此次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体现了华为扎根本地,回馈社会的企业形象。赞比亚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部长FacksonShemenda高度赞扬此次捐赠活动,他说:“这次捐赠是赞比亚全天候老朋友中国以及它的全球领先的华为公司送的一份厚礼”。
而在CSR全球峰会上,新加坡TPGI公司董事长MooradChoudhry教授也向华为授予了“企业社会责任奖”,肯定了华为在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他称,“华为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为其他公司树立了榜样”。
2005年,任正非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153名,中国第92名;2012年和2013年,任正非在《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蝉联第一。
70岁,一个爬满了皱纹的年纪,一个完全可以卸下所有重担、去肆意享受生活的年纪,任正非却依然像个战士一样,不断为他所认定的道理搭墙筑垒。
在许多人眼中,这个70岁的老头已然是一位思想杰出的企业家,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更是一代人奋斗的典范。他一手搭建起中国民企的金字塔,又塑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华为从一个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全球通信业的领路先锋——从太平洋之东到大西洋之西,从北冰洋之北到南美洲之南,从玻利维亚高原到死海的谷地,从无边无际的热带雨林到赤日炎炎的沙漠,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看到华为人的艰苦奋斗。
来源:投融界